读书笔记
“低姿态的大国”
“‘主动塑造’与大战略的构建”
低姿态的大国
低姿态的大国
1.民族问题-
尤其是波兰民族问题。由于德国境内波兰人较多,在后期(1890后)政府以民族主义招徕人心时造成不可估量的动荡;此外,打压波兰是德、法、俄之共识,对其政策的摇摆不定可能恶化三国关系,造成俾最不想看到的俄法同盟。2.制度问题-
沙恩霍斯特将军领导下的军事改革对于德军现代化架构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出于对君主之上权力德追逐,威廉二世不断分化机构以期弱化分支而统帅全局,但明显他没这能力和威望。具体军事改革《克劳塞维茨传》笔记会提及。3.文化斗争-
这是俾斯麦面对 中央党 的一次“政治清洗”,可参考文革。4.战争在望?-
在“文化斗争”时期,法国对德敌意增大,为向世界展现德意志作为新统一帝国的力量,俾斯麦采取①通过人为加剧局势紧张程度试图使法国不轻举妄动
②通过外交活动将自身放置在 被动防御性战争的位置上——跳起来“闹一阵子”然后别国来劝架。事实证明这是失败的
原因就在于德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了而不是小小的普鲁士。这当头棒喝对于俾斯麦转变战略观念提供了思路。5.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近东危机是奥斯曼土耳其、俄、英、奥匈四国的战场,此中俾斯麦坚持两个原则:不爆发欧洲内战同时不孤立奥匈、俄任何一国以防其倒向法国。要这么做,俾斯麦坚持将德国的声音压缩到最小,不到关键时刻不表态,最终“被迫”主持召开柏林会议,各国签署 《柏林条约》 。
“主动塑造”与大战略的构建
“主动塑造”与大战略的构建
德国首先与奥匈结盟,目的就在于钉住它,使其不会游离德国掌控之外 相反,在后俾斯麦时代,为结盟而结盟,德奥同盟反而成为了最终目的,如此就掣肘于一个比自己弱的国家,unbengable。为促使俄国不与法国接近,除开德奥同盟外,俾斯麦还与英国接触,在地中海、黑海问题上对俄国施压,从而促成三皇同盟。
俄国泛斯拉夫主义浪潮渐起,俄国内主张维持俄德关系的保守派受到冲击,在此情况下俾斯麦与罗马尼亚(与俄有领土过节)、意呆利(国内政治斗争激烈,同时国家与英国有联系)结成同盟,从而稳定奥匈帝国后方,不直接面对法国和意大利
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埃及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而法国和英国对于埃及的争夺也随之加剧。对于英国来说,苏伊士运河是其通往殖民地印度的战略性通道;对于法国来说,其在埃及境内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源。1881年9月埃及爆发民族主义起义,成立民族主义新内阁,撤销之前针对英国和法国的诸多合作共管。法国和英国对于埃及的控制权之争彻底爆发,引发1882年埃及危机。英国直接采取武力在9月13日击败埃及军队并且彻底占领埃及。德国在其中推波助澜,扩大英国和法国之间的矛盾。俾斯麦为此具体采取了三条措施[1] 知乎参考资料: ①保持低姿态 ②表面促成合作,实则主张“欧洲协调”框架,避免英法真正合作达成新自由主义同盟
军事制度简介与老毛奇战略配合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